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现在距2018年高考还有 [ ] 天
精彩分类
互动交流
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
2008-4-23
点击数:  20492
  • 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笔者姑且将这类题称为表达作用题。阅卷中我们发现考生对信息筛选题大多得心应手,一旦涉及理解并进一步分析鉴赏,就茫然无措。本文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如2000年《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6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又如1993年第28题: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如《长城》第22题答为:①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1993年第28题答为:作者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的措辞发生了变化。

    二、修辞方法类

    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如1998年高考题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又如:王蒙的《湖》第四段:
    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下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第四段中,作者连用了五个“为了”,这在表袁达上有什么作用?
    解题总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王蒙的《湖》答案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湖泊对人类的作用和作者对湖的深情。

    三、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如1991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29题:“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段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大人格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又如:1998年《报秋》第28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如1991年第29题:B项对该段景物描写的分析中,表现手法确认有误,非象征,应为拟人;同时,夸大了其作用。故B项错误。
    1998年第28题可答为:作者插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四、行文段落类

    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如:
    辞世思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节选自《子夜昙花》(2002年北京西城区二模)
    第18题(2):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如下表:
    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如上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五、表现手法类

    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如1991年第30题: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进行对比,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及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获得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扬抑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以小见大以小见大,表现人、事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1991年第30题B、C、D三项的分析都比较恰当,A项看起来好像把托尔斯泰抬举得很高,却不能说对比可以显现他们之间“思想品格的差异”,所以A项的分析是不恰当的

    六、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
    开头结尾的策划
    详略主此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如2003年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思考角度:
    (1)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2)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3)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4)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为: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又如:
    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飏。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侫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楚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弛《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
    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 2007-2017  高考语文网备案辽ICP备08005471号 

友情链接:辽宁省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