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现在距2018年高考还有 [ ] 天
200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详解
2008-6-8
来源:未知
点击数:  11334        作者:未知
  •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Ⅱ卷5至9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考生作答第I卷和第Ⅱ卷时,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3.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定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中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项。
    答第Ⅱ卷时,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题号顺序答在红色框答题区域相应位置内,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或者超出答题区域作答均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传媒 难以起齿   自诩(yǔ)   闭目塞(sè)听
    B. 芯片  钩玄题要  豢(juàn)养   车载(zài)斗量
    C. 转轨  众口铄金  执拗(niù)   半嗔(chēn)半喜
    D. 幅射  赋于重任  补给(jǐ)  便(biàn)宜行事
    答案:C
    解析“难以起齿”应为“难以启齿”,“自诩”中的“诩”应读“xǔ”;B项“钩玄题要”应为“钩玄提要”,“豢养”中的“豢”应读“huàn”;D项“幅射”应为“辐射”,“赋于重任”应为“赋予重任”。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位于日本藤川市海滨的聂耳纪念碑,用素净的大理石 成,稍稍倾斜地平置于长方形基座上。四周的石砌边缘内, 着匀称的海滨卵石。碑石 “耳”字形,有如 在地上的一只巨大的耳朵,日日夜夜倾听着大海的呼啸和浪涛之声。
    A. 雕 铺 呈 贴
    B. 塑 铺 像 画
    C. 塑 摆 像 贴
    D. 雕 摆 呈 画
    答案:A
    解析:应联系上下文选择,“纪念碑”所用材料是“大理石”,用“雕”字准确;“摆”有“安放”的意思,未必固定,而“石砌边缘内”的“匀称的海滨卵石”,呈层状,比较固定,应该用“铺”(把东西展开、摊平);碑石的形状是精心设计的,不是“像耳”,其实就是“耳”状,所以用“呈”;“贴”与前面的“铺”相照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微软收购雅虎这场角逐,可谓两败俱伤,而让他们强大的对手谷歌渔翁得利。
    B.环境专家试图用向湖里放鱼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C.一些老师担心,如果学生满足于网上搜索素材,很容易使写作流于复制和拼贴,这并非杞人忧天。
    D.上山路上,我们常打开等高线图察看,有的同学还用军事望远镜煞有介事地东张西望,引来不少人围观。
    答案:B
    解析:A项渔人得利:意为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符合题意。B项竭泽而渔,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此词并非没有资源的意思。C项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与句意相符。D项煞有介事,原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装模作样,活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很了不起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
    B.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D.世界卫生组织这份一年一度的报告,提供了儿童与成人的死亡率、疾病谱以及吸烟饮酒等健康风险因素啬的最新资料。
    答案:D
    解析:A项“加以清水”前缺少主语,可在其前加“在墨中”;B项成分赘余,“防止”与“不要”明显重复,去掉“不要”;C项缺主语,应为“有些伤员”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5.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①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④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A. 李清照 李 白 苏 轼 欧阳修
    B. 白居易 曹 植 辛弃疾 司马迁
    C. 白居易 李 白 辛弃疾 欧阳修
    D. 李清照 曹 植 苏 轼 司马迁
    答案:B
    解析: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因称“司马”
    二.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延寿字长公,燕人也。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徙颍川。颍川多豪强,难治。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1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双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2,春秋乡射,陈钟鼓管统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开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3,因瘖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4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取材于《汉书?韩延寿传》)
    注释:○1历召:一一召请。 ○2学言:学校。 ○3不殊:没死。 ○4掾史:下级官吏的通称/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欺负:压迫、侮辱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过法:逾越法规
    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 擢:提拔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 愿:希望
    答案:A
    解析:“欺负”应为“欺诈背弃”。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B. 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高酒具食,亲与相对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
    D. 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答案:B
    解析:B中的“微”,都是“如果不是”“如果没有”的意思。A中的第一个“所”是语助,第二个“所”与前面的“为”组合起来表被动。C项中的第一个“相”是“互相”意,第二个“相”是偏指一方。D项中的第一个“因”表顺承关系,译为“于是”。第二个“因”是“趁着”“趁机”意。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
    理解:颍川人从此相互告发成风,百姓间多仇恨
    B.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
    理解:里弄街道出了事,官吏就会接到报告
    C. 骑吏一人至后,敕功曹议罚白
    理解:骑吏不守时,延寿命功曹拟定处罚并且公布
    D. 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理解:因敬爱父亲而受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答案:D
    解析:D项应该理解为“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这)岂不是有损教化吗?”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
    ②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③其始若烦,后皆便安之
    ④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
    ⑤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
    ⑥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答案:C
    解析:③句是说事务由繁到顺的过程;⑤门卒听说韩延寿贤明,不是直接反映;⑥是讲骑吏的父亲的。不属韩延寿理政的内容。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延寿不喜欢百姓互相告发的民俗,主张和睦、礼让、宽容。
    B.韩延寿严以律己,属下犯了错误,常深刻责己,感动了官吏。
    C.黄霸借助韩延寿打下的基础,继续倡导亲爱和睦,颍川大治。
    D.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因此令行禁止,诉讼锐减。
    答案:D
    解析:A项由第一段中“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之礼让。”可知本项论述正确。B项由“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可知此项正确。C项论述见第一段末句“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因其迹而大治。也符合文意。D项。通读全文,尤其是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谈到延寿在东郡三年,令行禁止,断狱大减,而不是诉讼大减。
    古文翻译参见本站古文翻译频道08高考北京卷文言文韩延寿传翻译 
    http://www.yw76.com/fanyi/sizi/200806/4545.html
    第Ⅱ卷 (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参考译文:杨朱路过宋国东面的旅社。旅社主人有两个妻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丑陋的受尊宠,美丽的被冷落。杨朱问他是什么缘故,旅社中的老年男子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但是我并不觉得她的美丽;那丑陋的自认为丑陋,但是我不觉得她丑陋。” 杨子对他的弟子说:“行为良善而能去除自我炫耀的心念,到那里会不受喜爱呢!”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③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2分)A  A项“是日惊秋老”解释为“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是错误的说法,应理解为:重阳节这一天,作者被暮秋时节的衰败景象所震惊,想到自己也业已衰老,悲从中来。
    ②(4分)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
    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③(4分)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解析:该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①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②,相望各一涯③
    离杯销浊酒④,愁眼见黄花⑤。
    天地存肝胆⑥,江山阅鬓华⑦。
    多蒙千里讯⑧,逐客已无家⑨。
    [注释]
    ①酬:以诗文相赠答。王处士:王炜暨。处士,旧时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的人。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②秋老:指暮秋时节。
    ③相望:互相怀念。一涯:一个角落。这句说:两人各在一方,彼此殷切想念。
    ④离杯:这里以"离杯"暗喻"离人"。浊酒:新酿的酒。
    ⑤愁眼:忧愁的眼光。黄花:菊花。
    ⑥这句说:天地间还存在有肝胆相照的人。
    ⑦阅:经历。鬓华:鬓发花白。华,同“花”,这句说:经历江山(指国家)的兴衰变化,不觉两鬓已经花白。
    ⑧讯:问讯。
    ⑨逐客:这里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像被放逐一样。
    [提示]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初名绛,曾自署蒋山庸。昆山(今属江苏省)亭林镇人。早年参加过“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时,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省关塞,考察山川形势,以为恢复故国的准备,晚年定居华阳,卒于曲沃。
    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7分)
    ①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
    (苏轼《前赤壁赋》)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③二十四桥仍在,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④天地也!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关汉卿《窦娥冤》)
    答案:①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②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③波心荡 冷月无声
    ④只合把清浊分辨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指称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50年,但近年对塑料袋的职责却不绝于耳。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亿到1万亿个塑料袋。废气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他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袋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
    一般来说,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学家用“呼吸运动计量法”来测量垃圾的降解率。他们在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放入作为测试样本的垃圾,例如报纸或香蕉皮,使他们暴露在空气中,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着下样本,并释放二氧化碳,单位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发现,报纸需要2到5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足够了。然而当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它毫无变化,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学家们还提出,在阳光下聚乙烯内部的聚合链将发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得无法确定。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然而,制作纸袋需要耗费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塑料袋的4倍。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还能更高。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生产70%的空气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同时,处理垃圾纸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目前处理垃圾的 方式是将垃圾掩埋并利用水泥隔绝,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慢。看来,不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保护环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而要循环、重复利用。统计材料表明,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能量要少91%。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我们期望,不远的将来垃圾塑料袋的处理就不再是问题了。
    (取材于《塑料袋的科学迷思》)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呼吸运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B. 在太阳光照射下,微生物的参与能加速塑料袋的分解。
    C. 可降解垃圾在空气中与微生物作用,产生化学变化实现生物降解。
    D. 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前者的运输成本比后者低很多。
    答案:C
    解析:A项由文中第二段一、二句可知,“呼吸运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有效方法而不是唯一有效方法;B项由第二段第五句可知,微生物不能分解塑料袋;C项见第二段三、四句;D项由第三段第五句“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可知,纸袋的运输成本比塑料袋的运输成本高很多。
    15.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塑料袋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难以降解性。
    B.使用纸袋比使用塑料袋要有利于保护环境。
    C.未来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的成分不大可能是聚乙烯。
    D.现在看来,使用塑料袋比使用纸袋节约能源。
    答案:B
    解析:A项由第二段最后两句可知;B项由第三段,尤其是此段中第六句话可以看出,纸袋的使用在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方面比使用塑料袋造成的污染要严重得多;C项由第二段末两句可知,聚乙烯不能生物降解,而其见光分解的过程又极其漫长。最后一段提到科学家目前在研制的是能够降解的塑料。因此,未来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的成分不大可能是聚乙烯;D项推断可由第三段得出。
    16.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4分)
    答案:
    第一问: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
    第二问:
    (1)用纸袋替代塑料袋不可取,因经济、环保成本过高。
    (2)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可减少“白色污染”。
    (3)塑料袋回收再生产成本较低。
    解析:通过文章主体部分可知,纸袋虽然容易降解,但相对于塑料袋来说,其生产和运输成本都很高,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非常严重,同时,处理垃圾纸袋需要很大空间,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使得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极为缓慢,而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需要消耗的能量相对要少得多。因此,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是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土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的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代替它,也不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答案:AD
    解析:A项,文章第四段整段都在描写爬山虎,写得比较详细,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用几句话甚至几种树种的叶子用一句话概括描写,可谓有详有略;B项,作者并没有在文章中流露出不满与批评,在第六段中用“保守”一词来描写老柏和松树,并无丝毫不满与批评之意,而是为了展现多彩秋色的别样风格和情调;C项,通篇文章中,作者对夏日的着墨并不多,只有两句话而已;D项见最后一段;E项,作者在结尾一段援引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古代诗人都会“对秋感喟”“见黄叶而伤情。”
    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分)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2分)
    答案:
    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19.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5分)
    答案:
    第一问: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
    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20.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六、本大共2小题,共10分
    21.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为下面一幅图片配写几句话,抒写你的真挚感情。
    【要求】紧扣画面,鲜明生动,连贯顺畅,不超过45个字。(4分)

    答案
    示例:时钟见证了5.12汶川大地震给国人带来的深重灾难,但是,灾难压不垮中华民族的脊梁。四川挺住!中国加油!
    22.为迎接北京奥运会,学校拟制作“奥运史话系列展板”。请依据下面资料写一段话,并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作为其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第23届奥运会这块展板的文字说明。(6分)
    第23届奥运会于1984年7月28日-8月12日在美国洛杉矶举办。7月29日首枚金牌诞生——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决赛中以566环的成绩获得冠军,成为中国首位奥运会金牌得主。140个国家和地区派团参加本届比赛。参加的单位、运动员人数和比赛单项数目,均超过以往各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代表团共有225名运动员参加了16个大项的比赛。本届奥运会破11项世界纪录。获得金牌10枚以上的国家,依次是美国(83枚)、罗马尼亚(20枚)、联邦德国(17枚)、中国(15枚)、意大利(14枚)、加拿大(10枚)、日本(10枚)。就参加夏季奥运会而言,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只在1952年派团参加芬兰赫尔辛基第15届奥运会,未获奖牌。
    【要求】根据需要提取信息,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80字。
    答案:
    示例:   中国首枚奥运金牌诞生
    第23届奥运会是中国奥运史上的里程碑。在这届奥运会中,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夺得首枚奥运金牌。中国在这次奥运会上共获得15枚金牌,位居金牌榜第四位。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作文(60分)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来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到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此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比较热衷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相比命题作文更加具有灵活性、新鲜性和开放性,这样一来,更能发动考生的主动性,不至于没有话写,也不至于瞎编乱造,写一些陈腐刻板的东西。 
       鉴于材料作文的这些特点,那么重点就在于如何挖掘题目所提供材料的内涵,然后挑选你最有把握的一点进行作文。 
       具体对此道材料作文而言,首先是审读材料。这则师生简短对话材料看是简单,其实是极富生活哲理。初看材料,若是不细心的考生会极易取“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之意,但这个显然有点偏题,显然不可取。 
    此题大致可以从这几点立意:1.学无止境;2.变与不变;3.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结果;4.思维的魅力、思维灵活性;5.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等等,自己选取一个好的切合题目的立意,可以写一篇思辨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

精彩分类
互动交流

© 2007-2017  高考语文网备案辽ICP备08005471号 

友情链接:辽宁省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