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现在距2018年高考还有 [ ] 天
200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详解
2016-5-27
来源:未知
点击数:  2366        作者:未知
  •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天津卷)逐题详析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暂且 砧板 颤栗 明修栈道 技艺精湛 B.与会 峪口 熨帖 瑕不掩瑜 钟灵毓秀
    C.陌路 蓦然 病殁 拐弯抹角 没齿不忘 D.强劲 根茎 颈椎 大相径庭 不胫而走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考生语音识记能力。本题正确选项C。A项中的字读音依次为"z"n、zh…n、zh"n、zh"n、zh"n",B项中的字读音依次为"y"、y"、y"、y'、y"",C项的字读音全为"m?,D项中的字读音依次为"j?ng、j‰ng、j?ng、j?ng、j?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飘摇 妨碍 沧海一粟 察颜观色 B.贸然 蔓延 水泄不通 备尝艰辛
    C.震撼 幅射 一切就绪 乔装打扮 D.涵概 毛躁 投机倒把 贻笑大方
    [解析]第2题:本题考查考生汉字识记能力。本题正确选项B。A项中显然认为"察颜观色"应为"察言观色",这是很多高考复习题中常考的知识点,但是,成语字典中同样有"察颜观色:观察别人的脸色,以便相机行事"的解释。所以此选项不够严谨。C项中"幅射"应为"辐射"。D项中的"涵概 "应为"涵盖"。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 "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②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 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起来大呼:"成功啦!"
    ③然而,我 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 没有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
    A.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考生词语辩析能力。本题正确选项A。A项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更切合句中的"放达"。"抑制"是指压下去,控制的意思;"克制"抑制(多指情感)。就心情而言用"抑制"更贴切。"竟/更"的组合更能表现"我"深深的自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成功者在设定想要达到的每一个目标时,总是要先找出设定这些目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C.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D.幸福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第4题:本题考查考生语病的识别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A项为否定不当 ,"不足""不当"多余。C项为"晚上来的人"有歧义,是"晚上上来的人"呢,还是"迟上来的人"? 是由结构划分不同引起的 歧义。D项前后呼应不当。幸福应该是"对人生意义的正面理解和积极评价"。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关。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文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是群体力量或弱点的根源。
    5.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层次存在和表现的。
    C.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D.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解析]第5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
    6.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活动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受价值观的指导。
    B.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
    C.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
    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解析]第6题:本题考查考生文意理解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从起源、功能、构成等角度对文化进行了阐述。
    B."人化"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化人"指人是文化的创造物,二者体现了人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C.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属于显性文化,它反映了远古文化的更深层次。
    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解析]第7题:本题考查考生依据文中提供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争论,目前主流观点有两派:一派认为是由陨石撞击地球造成的;另一派认为恐龙死于大陆洪流玄武岩,即长时间大规模的玄武岩岩浆火山喷发。但越来越多的证据似乎表明生物大灭绝往往伴随着这双重灾难同时发生。
    近来,德国摩根研究小组认为,引发恐龙灭绝的是一种被称为"凡尔纳爆炸"的巨大爆炸。这一理论的优势在于能够对为何生物大灭绝似乎总与大陆洪流玄武岩和陨石撞击地球同时发生这一现象作出解释。
    摩根提出,假如某种大陆洪流玄武岩是由克拉通下面的地幔热柱(即地球深处涌起的熔岩流)形成的,那么,就能够制造出类似于陨石撞击地球所产生的各种标记。 
    克拉通又称稳定地块,通常指那些已达到地壳稳定状态的大陆地块。这些地块一般来说极其厚实坚固。克拉通每1亿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分裂,有证据表明在最近的三次生物大灭绝期间,陆块分裂的情况都曾发生过,而克拉通一旦裂开,长期积蓄在克拉通下的气体就会在瞬间爆发出来,飞快升腾的气体通过地壳的裂缝在地球表面突然爆炸,有毒气体顷刻间污染大气。爆炸过后,地幔热柱内的气体便以超过音速的速度喷涌,炸飞地幔热柱顶端的岩石。这种爆炸释放的能量可能相当于1200亿吨烈性炸药,如果这种能量一下子突然释放,甚至能把200亿吨岩石发射到高空大气层中,然后把它们抛到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造成类似于陨石撞击地球的标记。这种可怕的喷发机制让摩根想起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的一种能将物体发射入太空的巨型枪,故将此爆炸命名为"凡尔纳爆炸"。
    摩根承认,现在还难以区分出陨石撞击和"凡尔纳爆炸"留下的遗迹。为此还需要找到存在气体释放管道的痕迹。摩根相信,相关管道痕迹就埋在喷流出来的洪流玄武岩的岩石下面。有朝一日,或许这些证据能在地震图片和重力勘测中显示出来。
    8.下列有关克拉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拉通分裂常伴随着陨石撞击地球的发生。
    B.克拉通是一种厚实坚固、状态稳定的大陆地块。
    C.克拉通下存有大量的气体和岩浆。
    D.克拉通分裂即稳定地块的裂开,其发生周期约为1亿年。
    [解析]第8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A项。
    9.下列对于"凡尔纳爆炸"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凡尔纳爆炸"理论,陨石撞击地球不是造成恐龙最终灭绝的原因。
    B."凡尔纳爆炸"是指克拉通分裂时积蓄其下的气体引起的巨大爆炸。
    C."凡尔纳爆炸"的喷发机制是摩根受《从地球到月球》小说中的巨型枪原理的启发而发现的。
    D."凡尔纳爆炸"释放的能量可能相当于1200亿吨炸药,可以把岩石抛到高空,岩石落回地面时撞出大坑。
    [解析]第9题:本题考查考生文意理解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
    10.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长时间大规模的玄武岩浆火山喷发,地表形成了很多陨石坑。
    B.摩根提出的"凡尔纳爆炸"理论取代了目前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两大主流观点。
    C.陨石撞击地球与"凡尔纳爆炸"现象不同,因此,我们现在可以根据撞击遗迹确定其属何种现象。
    D.如果"凡尔纳爆炸"理论符合事实,那么,洪流玄武岩的岩石下面就存在气体释放管道的痕迹。
    [解析] 第10题:本题考查考生依据文中提供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
    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o说剑》,有删节)
    附译文: 赵文王酷爱剑术,各方精于剑术的人蜂拥而至,因剑术而成为门客的超过了三千人。赵文王整日少理国政,让这些人日夜不停地在自己面前击剑,每年死伤都在百余人以上,可赵文王依然乐此不疲、不能满足。
    如此整整过了三年,赵国的国家实力日益衰落,各国诸候纷纷图谋攻取他。对于这种严峻的形势,赵太子悝虽然十分忧虑却无计可施。无奈之下,他对近侍的人说:"谁要是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剑,我赏他一千金。"左右的人推荐说:"庄子可以胜任。"
    太子派人携千金去见庄子,庄子并不接受,而和使者一同去见太子,问:"太子有什么吩咐,为何赐我千金?"太子回答:"我久闻先生明达圣贤,诚奉千金以犒劳先生的仆从。先生不肯接受,我无话可说"。
    庄子说:"据说太子准备让我去说服赵王,阻止他对剑术的爱好。但是,一旦我对上劝说而违逆了赵王的心意,对下自然也就不合乎太子的旨意。那么,我自身就会遭到戮刑而死。倘若这样,我怎能还用得着金子呢?反之,如果对上我能够说服赵王,对下又能合太子意愿,那么,我在赵国想得到什么难道还会有困难吗?"
    太子说:"是的。父王所接见的,只有精于击剑的人,他们都是蓬头突发、低垂帽子、粗实的帽缨、短厚的上衣、瞪着眼睛且喘着粗气连说话都困难的人。如果先生穿着儒士的衣服去进见,事情肯定会弄糟。 
    庄子说:"请为我备好剑士的服装。"
    过了三天,庄子与太子一道穿剑士服去拜见赵王,赵王抽出明晃晃的宝剑等着。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
    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的变化而进退,遵循春秋的时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来而运行。这种剑,向前直刺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所向披靡,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百姓之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校:使……较量
    [解析]第11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本题正确选项为A。应解为"图谋"。解析参看译文。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夜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惠
    C. 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 太子乃与见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解析]第 12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中的"于",前者翻译为"在",后者翻译为"到"。B项中的"之",前者为代词,代指"让这些人日夜不停地在自己面前击剑",后者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中的"与",前者为"和",后面省略"之"(庄子),后者为"结交、帮助"。
    13.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⑤④
    [解析]第13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信息的筛选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D项。①项"庄子当能。" 是 "左右"的话,不是"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②项"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是间接表现庄子的机智。
    14.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第14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分析概括能力。本题确选项是B。分析见参考译文。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爱。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3)夫子休,就舍待命。
    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o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解析]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附:作者介绍:汪元量,字大有宋末诗人,别号水云,钱塘(现在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他原来是南宋宫廷里的琴师,公元一二七六年,元军进入临安,(现在流浪生活杭州市),宋恭帝赵顯和太后等被服北去,他也随行,亲身体验了亡国的痛苦,写了很多沉痛的纪实诗篇。他留在燕京(现在北京市)的时间很久,文天祥被囚禁时,常到监牢里去探望慰问,两个人唱和了不少诗,变成很好的朋友。他的诗,情绪悲凉,风格朴素。作品有《湖山类稿》、《水云集》,其诗广泛地反映了南宋亡国前后的历史 , 感慨深沉,悲凉凄恻,被誉为"宋亡之诗史"。 后来出家做了道士,公元一三一五年还在世。
    说明:公元一二七六年春天,元兵在伯颜的率领下,向南京城临安(现在浙江省杭州市)进逼。那里的小皇帝还不满六岁,由祖母谢太后,母亲全太后作主派大臣向伯颜投降。伯颜进驻湖州(现在属浙江省),派人到临安受降,然后把小皇帝等等俘虏到北方去。作者也在俘虏之中,一同北去。《湖州歌》共九十八首,写的就是被俘虏之后的见闻和感触。
    译诗:举目北望,望不尽的是白云渺渺, 浩浩东流,永不停歇的是江水悠悠。 斜阳西沉,映照着归鸦飞过的寒空, 望穿茫茫四极啊,何处是故园神州?
    注释:( 1 )燕云:宋代曾设置燕山府路及云中府路,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的北部地区,简称燕云,燕山后为元都城所在。此处泛指北方。 ( 2 )东西:一本作"东南",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赏析: 诗人与被俘人众怀着凄恻的心情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维艰,却后退不得。举目北望,哪里是个尽头?眼中所见再也不是熟悉的故国风物,头顶天空再也不是故国的天空。"不尽头",是指北国的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这艰难的路程没有尽头。这三个字透露出诗人前程未卜、追怀故国、难舍难休的心态。第一句就以沉缓迷惘的语气奠定了全诗缠绵惆怅、凄神哀肠的感情基调。 
    第二句写大江东流的壮阔之景。面对浩大之物,人们往往感到宇宙时空宏大永恒,人生渺小短暂,既而或看破红尘,游戏人生,或情动于中,积极奋进。诗人正处此境,面对这永不停歇的江水,感慨万千。"水悠悠"似乎说诗人的痛苦永无断绝,象悠悠的东流水一样。孔子指着江水说"逝者如斯夫"。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而诗人心中的亡国之思随时间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像江水那样滔滔不停永无尽期。江水悠悠,心潮起伏,诗人或许也想到人世更迭,人生荣辱之变,但最为刻骨铭心的却是故国之思,是对国事变迁的沉痛追怀。故国往事是否如流水逝了?时光之水是否真能冲刷掉心头的哀伤愁绪?诗人以"大江东去水悠悠"的壮阔之景衬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恍然如梦的思绪,传达出哀怨、惆怅、悲凉的心境。 
    "夕阳一片寒鸦外",化用秦观的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因正是眼中所见,真情实景,便自然无痕,不觉生硬。画面很简单,夕阳渐沉,暮色苍茫,寒鸦归巢。但那种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却深入人心。这动人心弦的画面与前两句所述是同一双忧郁眼睛所见,同样都折射出诗人心中的苦楚,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目断东西四百州",读至此处,我们仿佛听到了一声喟然长叹。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夕阳寒鸦,暮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我身何处?"目断"是思而望,望而不见。从诗的第一句起,诗人就开始了寻找,东西南北望断,只落得心中一声无奈的叹息。"四百州"说明了魂牵梦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而今再也寻不见了。国势衰微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穿,愁肠寸断。

    这首诗作者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动态画面,叙述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过程。语言简洁明了,情感哀怨凄迷。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读后我们仿佛能看到他那缓缓四顾的身影,他那忧郁渴念的目光,听到他那失望无奈的叹息。他曾有诗"书生空有泪千行",说的就是这种心情,他只能低吟亡国之音,寄托"亡国之苦,去国之戚"。李钰的《湖山类稿跋》评汪元量诗:"开元、天宝之事,纪于草堂,后人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从此诗可见一斑。)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仰足以事父母 , 俯足以蓄妻子。(《孟子o齐桓晋文之事》)
    (2)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元明《归园田居》)
    (3)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一21题。
    看 树 高林瑜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担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18.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3分)
    答: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19.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和启迪。(8分)
    春天看树: 心灵得到净化
    夏天看树: 心情昂扬振奋 
    秋天看树: 得到自我完善的启迪 
    冬天看树: 激励自己坚毅执著 
    20.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答: 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从容面对,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2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述树的特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一句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方法。
    C."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前面写树转到后面写人。
    D.文中提到树"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委婉地传达出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E.文章最后一段中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 C 】【 E 】
    六、(12分)
    22.汉语中"AB" "AABB" "ABAB"式的词语,请另举出与示例相同的两组词语。(2分)
    例: 热闹 热热闹闹 热闹热闹
    答: 高兴 高高兴兴 高兴高兴 
    轻松 轻轻松松 轻松轻松 
    暖和 暖暖和和 暖和暖和 
    23.请描述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4分)

    24.请你向张老师推荐一本书,说明推荐理由。要求不超过60字。(6分)

    七、(60分)
    25.请以"留给明天"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附:满分作文
    留给明天
    天津考生 
      蚕蛹作茧自缚,备爱折磨;等待破壳而出,把翩飞的梦想留给明天;蚌忍受痛苦,历经煎熬,积累美丽痛苦,把耀眼瑰丽的珍珠留给明天…… 
      留给明天的是希望,留给明天的是成功,留给明天的是无悔的怀念。 
      在冬季,是一个沉寂的世界,冬雪覆盖着大地,寒风吹打着残枝,一切仿佛毫无生机的存在,而在这沉寂的背后,蕴藏着一种力量,一种等待春天、等待爆发的力量。这是一种生的希望。这正如人生的冬季。当史铁生失去双腿进,他用坚强的双手推着自己的轮椅走向了一条春暖花开的道路,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当贝多芬被放逐在无声的世界中,他毅然的竖起另外两只激情的耳朵,倾听着生命音乐的壮烈与伟然。在人生的冬季,他们用自己孤单的臂膀,扛住了苦难,扛住了寂寞,扛起了希望的燃烧圣火。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太多的挫折与失败,没有挫折与苦难的生命恰是不完美的。而且,也正因为有了今天的失败,才孕育了明天的辉煌、成功,曾经有一位年轻人可以前后四次坚持不懈的去面试一家公司,无论得到的是讽刺还是赞许,一如既往,终于成了美国汽车行业历史上一位功不可没的英雄,他就是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无独有偶,一位应聘模特的女孩也有着类似的遭遇,而她最终也成为了电影界无可比拟的巨星。她的艺名叫玛丽莲?梦露。由此而见,苦难也是一笔财富,一种把成功留给明天的幸福。 
      放弃也是一种美,敢于放弃,才换来明天无悔的怀念。没有了雕栏玉砌,没有了锦衣玉食,王昭君毅然走进颠巅的马车,走向荒漠,用自己的青春换来天下太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甘愿放弃官场生活,怀着"吾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志向归园田居,躬耕于野。放弃奢华生活,放弃灵魂堕落,把无悔的怀念留给明天。
      把一切美好的事物留给明天。积淀了一生的智慧,付出了努力,留给明天的是无悔的生命。 
      当清晨阳光普照大地时,我选择奋斗的步伐,把希望留给明天; 
      当苦难再次光临时,我选择用微笑来埋藏苦难,把成功留给明天。 
      愿我们都有一个无悔的青春,完美的人生!

精彩分类
互动交流

© 2007-2017  高考语文网备案辽ICP备08005471号 

友情链接:辽宁省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