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现在距2018年高考还有 [ ] 天
类活用及文言文常见句式
2017-11-28
来源:未知
点击数:  21029        作者:未知
  •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它前边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但是,它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如果一个名词不具备自己的语法特点,反而具备了动词的那些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规律一:名词前面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或有”“”“”“等能愿动词修饰,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规律三: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四:名词前后用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到副词的作用。有的翻译时需要加上适当的介词。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三、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翻译为…………”……当作……”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就是……为老的意思。

    侣鱼虾而友麋鹿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四、名词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翻译。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或主语中心词,宾语中心词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字或字,后面或前面有谓语动词。

    追亡逐北     亡:逃亡——逃亡的人

                    北:败北——败北的人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即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使……怎样……怎样

    例如: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当然包括介词的宾语),活用为名词。

    1、作主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2、作宾语: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作介词宾语: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股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例如:

    亦以明死生之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以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有

    一、判断句[来源:Zxxk.Com]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2、用:“…………也(或者也)。表示;如:夫战,勇气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3、用:“……者,……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 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5、用副词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
    、用动词表判断,其中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的区别。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7
    、用否定副词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疑问句
       
    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安、孰等)或疑问语气词(乎、邪(ye))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用疑问语气词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三、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来源:Z_xx_k.Com]

    常见的几种形式:

    1“…………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动词本身表被动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一下几种。
    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如:未之有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

    C、何后之有?D、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之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宾客)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   强之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之庙堂    远之江湖)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词结构……”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介词……”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六、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种:表陈述语气。

    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例如: “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  ……

    种:表疑问语气。

    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例如: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种:表感叹语气。

    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例如: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种:表反问语气

    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何……为(为什么……呢)等。

    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精彩分类
互动交流

© 2007-2017  高考语文网备案辽ICP备08005471号 

友情链接:辽宁省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