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它前边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但是,它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如果一个名词不具备自己的语法特点,反而具备了动词的那些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规律一:名词前面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或有“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修饰,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规律三: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四: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规律五: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二、名词作状语。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到副词的作用。有的翻译时需要加上适当的介词。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三、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翻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侣鱼虾而友麋鹿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四、名词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翻译。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或主语中心词,宾语中心词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后面或前面有谓语动词。
追亡逐北 亡:逃亡——逃亡的人
北:败北——败北的人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即表示“使宾语怎么样” 。可译为“使……怎样”、“让……怎样” 。
例如: 1、项伯杀人,臣活之。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当然包括介词的宾语),活用为名词。
1、作主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2、作宾语: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3、作介词宾语: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股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例如:
亦以明死生之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有
一、判断句[来源:Zxxk.Com]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2、用:“……,……也(或者也)。”表示;如:夫战,勇气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3、用:“……者,……。”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 。”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5、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7、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疑问句
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安、孰等)或疑问语气词(乎、邪(ye))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用疑问语气词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三、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来源:Z_xx_k.Com]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