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品高考语文资源

打造优质语文学习空间


现在距2018年高考还有 [ ] 天
2008年高考语文四川延考区卷详解
2008-6-8
来源:未知
点击数:  11638        作者:未知
  • 绝密★启用前

    2008年高考试题详解——语文(四川灾区卷)
    语 文

    第Ⅰ卷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琥珀(pò)饿殍遍野(piǎo)眼睑(jiǎn)含英咀华(zǔ)
    B.踱步(duó)怵目惊心(chù)譬喻(bì)养精蓄锐(xù)
    C.堤坝(dī)谲诈多端(jué)诘难(jí)深恶痛绝(wǜ)
    D.邂逅(hòu)扬汤止沸(fèi)叨扰(tāo。)踌躇满志(chú)
    【答案】1.D
    【考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注意四川方言和习惯性误读。
    【解析】A项含英咀华(jǔ);B项譬喻(pì);C项诘难(jié)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届车展组委会竭尽全力协调安排,科学合理设置展位,努力提供更多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了解不同车型的多样化要求。
    B.据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分为四个部分,持续三个半小时,最引人注目的圣火点燃方式,将比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射火箭”更令人神往。
    C.去三亚过春节,那儿有灿烂的阳光、温暖的海水、洁净的沙滩,再加上椰林、蓝天,一幅幅在北方冬天难以置信的美丽景色,令人留连忘返。
    D.从1999年起,我国平均每年发射一艘飞船,既紧锣密鼓,又稳扎稳打,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攀登,没有出现重大挫折,没有走过弯路。
    【答案】2.C
    【考点】考查正确使用熟语。尽管2004年以来,该考点扩大为包括惯用语、格言、谚语、歇后语在内的熟语,但近两三年来仍主要回归到了成语的考查。
    【解析】C项似乎是有语病,应在“难以置信”前加上“令人”,该成语用于使动环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人认为,不少电影剧本浮在生活表面,对题材挖掘不够深,这是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不能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
    B.某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外语课、政治理论课,还包括演讲与口才、基础写作等课程,以进一步提高说写方面的技能。
    C.专业人士告诫说,18岁以前是孩子长高的重要时期,请家长们在起居、饮食、运动及心理等方面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好相应的准备。
    D.有的人喜欢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诸如命运和星座这些东西或其他人身上,有的人则懂得什么事都要靠自己,积极地寻找机会并努力工作。
    【答案】3.D
    【考点】考查病句的辨识。
    【解析】A项搭配不当。“电影剧本是最大障碍”不能搭配,指示代词“这”指代范围不明导致了这一语病。将“这”改为“这种状况”;B成分残缺。应在“除了”后面加上“设置有”; C项句式杂糅引起的结构混乱,“请……做好相应的准备”与“应该……做好相应准备”保留一种说法。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建成后,将 , , , , 。中心还将负责建立中华古籍保护网,在网上及时发布、定期更新全国普查成果。
    ①并组织专家对全国珍贵古籍进行定级
    ②同时汇总古籍普查成果
    ③负责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
    ④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华古籍目录
    ⑤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
    A.③④①⑤② B.③②⑤④①
    C.⑤③④①② C.⑤④②①③
    【答案】4.B
    【考点】考查语言的连贯。今年高考,许多省市将语言的连贯放在了第一卷中考查,以便在语言运用(主观题部分)腾出考查新增考点“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的题目来。
    【解析】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山东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空足白陶鬶。它的基本器型特点是,有一个从颈部向上延伸的长而大的流,有两前一后三个中空的足,还有一个连接颈部与后足的把手。流,本来指水道,引申指容器内液体倒出时所经由的嘴,是一种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工艺。流的功用,是能比较方便地把液态的东西倒进某处。不过,仰韶文化时期的流都是横出的,不像这件从颈部延伸出来。这件陶器的口部没有盖子,如果用来盛酒或其他散发气味的液体,气味就容易逸失,据此可以判定它是盛水的器物。陶器上有三个中空足,这种中空足出现的时代要比实心足晚得多,最初是为煮饭的鼎设计的,目的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薪柴的用费,后来才应用在烧水的陶器上。在扩大受热面积以后,出于减少整体热量损失的考虑,人们又渐渐缩小陶器的口部,以至于形成明显的器身与颈部之分;同时为了方便倾倒,就延伸口部成流,最终成为这件陶器的长直筒形式。
    在古代,人们一直饮用河中井中的生水,5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却已经用火来烧水,这意味着什么呢?把水烧沸,就可以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在今天,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在古代,却应该视之为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这类陶常普遍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用它烧开水,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
    很多动物有天然的本能,知道利用某些植物可以治疗身体创伤。同样,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采用草药敷治某些外伤。这是因为常见的外伤病症清楚,借助经验就可以判断并进行治疗。但如果是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远古的人们难以找到发病的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一般认为,只有当人们对内科疾病有了认识,并能遵循一定的方针治疗时,才可以说该时代已经有了医学的萌芽。对饮水进行消毒不属于外科的范围,是预防内科疾病的行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后来,陶鬶的口被人们封起来,只留下一个小小的管状流,最终为一种称为“盉”的新器型所取代。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类似空足白陶鬶的器物了。
    (摘编自许进雄《文物小讲》)
    5.下列关于空足白陶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足白陶鬶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有这种流的陶鬶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己经可以见到。
    B.空足白陶鬶的口部没有盖子,不利于保持酒或其他液体的气味,所以它应该是用来盛水的容器。
    C.空足白陶鬶上应用了中空足的设计,这与鼎的中空足一样,目的就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燃料。
    D.空足白陶鬶颈部的长直筒形状,是人们为了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缩小陶器的口部而形成的。
    【答案】5.A
    【考点】考查信息的筛选。
    【解析】A项张冠李戴,据第一段,原文说“流”“是一种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工艺”,空足白陶鬶“有一个从颈部向上延伸的长而大的流”,并不等于“有这种流的陶鬶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己经可以见到”。
    6.下列对于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水加热至沸腾,能够杀死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从而大大减少人们患病的可能。
    B.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现象较普遍,说明当时人们大多有对饮水进行消毒的意识。
    C.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找到发病原因,用火烧水则表明已经找到内科病因。
    D.用火烧水体现了古人对内科疾病己有一定的认识,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答案】6.C
    【考点】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
    【解析】据原文第二、第三段。C项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说“对饮水进行消毒不属于外科的范围,是预防内科疾病的行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却不能说成“用火烧水则表明已经找到内科病因”。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鬶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出来,与横出的流相比,虽器型有别,但功用相同。
    B.从实心足到中空足,是为了扩大受热面积,从横出的流到小小的管状流,也是如此。
    C.盉取代陶鬶,在保温、防尘,以及防止气味逸失等性能方面有一定的改善。
    D.空足自陶瓷这样的器型从开始流行到不再使用,时间大概延续了1000年左右。
    【答案】7.B
    【考点】考查根据原文推断和想象。
    【解析】信息源在首端。B项属于张冠李戴。前半部分正确,据原文,“从横出的流到小小的管状流”的原因是“出于减少整体热量损失的考虑,人们又渐渐缩小陶器的口部,以至于形成明显的器身与颈部之分;同时为了方便倾倒,就延伸口部成流,最终成为这件陶器的长直筒形式。”而不是“扩大受热面积”。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蔡廷玉,幽州昌平人。事安禄山,未有闻。与朱泚同里闬,少相狎近。此为幽州节度使,奏署幕府。廷玉有沉略,善与人交,内外爱附。泚多所叩咨,数遣至京师。当是时,幽州兵最强,财雄,士骄悍,日思吞并,不知有上下礼法。廷玉间语论曰:“古未有不臣而能推福及子孙者。公南联赵、魏,北奚虏,兵多地险,然非永安计,一日起、魏反噬,公乃沸鼎鱼耳。不如奉天子,划多难,可勒勋鼎彝,若何?”泚善之,廷玉阴欲耗其力,则讽论出金币礼士,又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因劝泚入朝,泚将听,诸校怒,缚廷玉琴之,廷玉无桡辞,泚不忍杀,囚岁余出之,谓曰:“而亦悔乎?”廷三曰:“导公为逆即悔,勉公以义何悔为?”复絷满岁,问曰:“能省过否?不尔,且死。”对曰:“不杀我,公得名。杀我,吾得名。”泚不能屈,待如初。又有朱体微者,亦泚腹心。廷玉有建白,体微辄左右之,故泚愈信,桀傲稍革。廷玉遂藏朝事。而泚内畏弟滔逼己,滔亦劝泚入朝,乃以军属滔。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泚不听。二人随波到朝,德宗为太子时,知廷玉名,及见,礼眷殊渥。滔有请于泚,或不顺,廷工必折之,俾循故法。滔已破田悦,寝傲肆自用。左右有恶廷玉者,姜云:“素毁滔,欲四分燕,廷玉倡之,体微和之。”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泚恚滔夺其军,不从。会滔以幽州叛,帝示滔表,而论亦白发其书,乃归罪于二人,贬廷工、体微以慰滔。滔使谍伺诸朝,曰:“上若不杀廷玉,当谪去,得东出洛,我且缚至麾下支解之。”将行,帝劳廷玉曰:“尔始行,为国受屈,岁中当还。”廷玉至蓝田驿,人曰左巡使郑詹:“商於道险,不可往。”詹追使趋潼关。廷玉告子曰:“我为天子不血刃下幽十一城,欲裂其壤,使不得桀,而败于将成,天助逆邪?今史使我出东都,此殆滔计,吾不可以辱国。”比至灵宝,自投于河。
    (节选自《新唐书?蔡廷玉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安禄山,未有闻 闻:识见。
    B.可勒勋鼎彝,若何 勒:铭刻。
    C.讽泚出金币礼士 讽:劝告。
    D.能省过否?不尔,且死 省:检查。
    【答案】8.A
    【考点】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析】据“廷玉有沉略,善与人交”和后文他的言行,可知,蔡廷玉并非没有“识见”。应为“名声,闻名”。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蔡廷玉“暗助朝廷”的一组是
    ①廷玉阴欲耗其力 ②劝归贡赋助天子经费
    ③因劝泚入朝,泚将听 ④滔亦动泚入朝
    ⑤须诚信者乃可付 ⑥廷玉必折之,俾循故法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9.A
    【考点】考查信息的整合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
    【解析】⑤写蔡廷玉劝朱泚不要把兵权交给弟弟朱滔,不是写他暗助朝廷;⑥写廷玉秉公处事,也不是暗助朝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廷玉与朱泚自小是亲近的朋友,朱担任幽州节度使,奏请让廷玉当幕府。当时幽州兵强财雄,日思吞并,不知上下礼法。廷玉劝告朱泚应事奉天子,建立功勋。
    B.蔡廷玉暗中想减损朱泚实力,先是耗费其钱财,又劝朱泚入朝。这些举措触怒了朱的部属,捆绑起廷玉。廷玉被囚禁多时,仍不屈服,朱泚不忍杀他,待之如初。
    C.朱体微是朱论的心腹,常支持廷玉的建议,使朱泚强横凶暴性格稍有收敛。朱泚的弟弟朱滔力劝朱泚入朝,可自己掌控兵权。廷玉、体微劝诫朱讹,但未被采纳。
    D.朱滔在幽州叛乱后,朝廷为安抚朱滔,归罪并贬谪廷玉、体微二人。廷玉临行前,皇帝安慰说,年内将让他返回京城。廷玉自知罪不可赦,快要到灵宝时投河自杀。
    【答案】10.D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解析】据末段,蔡廷玉投河自杀是因为“吾不可以辱国”而不是畏罪自杀。

    第Ⅱ卷
    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
    译文: 
    【答案】11.(10分)
    (l)(5分)朱滔虽然是大弟,但心性多变而无情,如果把兵权交给他,是转加给他灾祸啊。
    【采分点】“不情”、“假”、“以”
    (2)滔表言二人离间骨肉,请杀于有司,亦遗泚书云云。
    译文: 
    【答案】(2)(5分)朱滔上表谈到二人离间兄弟骨肉之情,请主管官员杀掉他们,又写信给朱泚也这样说。
    【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
    【采分点】“表”、“遗”、“云云”
    【解析】自2002年以来,文言文的翻译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且分值逐年增加。翻译评分时有两条重要的依据,一是大意正确,一个小题5分的话,该项为2分;二是采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省略、活用等等。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夕答孙郎擢① 何逊②
    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2.(8分)
    (1)(5分)①“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②“气色满”、“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
    【考点】考查理解诗歌大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采分点及评分细则】要结合诗句分析,答出1点1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
    【解析】据题干要求,要从前四句中分别分析如何写“野外”、“夕气”,回答包括画面的营造(内容),表达技巧的运用两方面。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
    答: 
    【答案】(2)(3分)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末句中用
    “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考点】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内容分析
    【采分点】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解析】第一问要回答心情的依据(据原文);末句的含义要答出“思念”(1分)和该情感的情状(如流水般连绵不断)(1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归去来兮! ?既自以心为形役, ?
    , 。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海客谈瀛洲, ;越人语田姥,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 ,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3.(5分)
    (1)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
    (2)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烽火扬州路 佛狸祠下 廉颇老矣
    【考点】考查名篇名句。
    【解析】选取自高中教材,诗词文赋均有。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河声如梦来 
    匡立文
    从小习惯了身边伴着这样一条河流,习惯每天出门都看得见它,每个晚上枕边都听得见它。太习惯的事务常常会熟视无睹,对于这条河,你却不会。黄河这条河,自来有一种冲击心神的力量,不管你是不是在意它那些历史性的内容,你都不可能面对黄河而无动于衷。
    在我们的那个城市,黄河的走势并不峭拔,河面也不宽阔,没有危岩裂石惊涛拍岸,也没有细腻的沙滩和柔媚的垂柳。一览无余的河床上,波涛是浑黄湍急的,有些热切和率性,又有些心不在焉,仿佛不想成为一道完整成熟的风景,只是由着内心蓬勃的冲动,由着无需理由的情绪,倾泻出毫无城府又让你把握不定的什么。对于黄河,“母亲”是一个最为普通的说法但渥熟悉的那段黄河,令人无论如何联想不起“母亲”,它太散漫自在也太生涩娇吟了些,怎么看都完全是阳刚气质、少年心性的。
    你远远听到的涛声不同。尤其在静夜,那涛声在什么地方若有若无喧响着,不停地喧响着,渐渐地越来越强烈和宏大,也越来越沉着和专心致志。你在梦里听着,不能不深深惊奇并激动起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问得笨拙幼稚,答得不着边际。
    “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你不会知道,古人这个庄严的宣言,是有根有梢的经验之谈,是自有玄机的预测,还是一个天真而夸张的期盼?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专注着人世的风声雨声,“圣人作”会让我们心跳;俯仰厚地高天,却还是“河清”更让我们不能不心跳。送水人拉着一辆板车,夏天“吱吱呀呀”碾过黄土飞扬的街道,冬天“吱吱呀呀”碾过冰雪覆盖的街道。夏天和冬天,板车永远如期而至,停在每个院落的门前,送水人抽掉大水桶的木塞,浑黄的河水便注入小水桶,这水担进院子,倒进一只只水缸,这里的人们吃的用的便全是它了。
    那是一个大有深意,值得人遐想不尽的场景。送水人的车辙,牵着活生生的黄河,直接湿润了黄土高原上每个干燥的日子。车辙这一端,持家的女儿把叫作“明矾”的东西投进水缸,搅动几下,就眼看着泥汤似的水一点点透明,到完全清澈了,缸底便沉淀下厚厚的泥沙。你要是愿意,可以相信这简直就是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而微,盘古假如没有一把明矾,他又是拿什么分离开了混泡?车辙另一端,啊,可就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旷古黄河了。黄水奔流向东方,几千年一如既往。千年的木制水车如同巨大的轮盘,半浸在水半悬在空,地老天荒慢吞吞转动,水车的背景上,千年的羊皮筏子让千年的筏子客绷紧肌肉深躬腰背,一步步走过卵石遍布的河滩。
    童年的黄河,只有梦里的河声永远真切,永远动情如故。也许在黄河的梦里,昨天的水车和筏子注定消逝,正如今天,烟囱之上的火炬注定在“退还一片蓝天”的新世风中悄然引退。一切都是瞬息,黄河和它的水声,穿越海升陆沉的思虑,也穿越人间有对有错的历史,只是奔流而去,后面是清清浊浊的亘古记忆,前面是永不止息的时间与希望。
    14.在第一段中,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黄河的魁力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答案】五、(22分)
    14.(6分)
    第一问(4分):
    ①从熟悉程度方面:即使再熟悉,也不会对黄河熟视无睹;②从自然力量方面:即使不考虑它的历史内容,也会被黄河感动。
    第二问(2分):
    ①强调黄河自身的伟大;②确立了全篇叙事的基调。
    【考点】第一问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第二问考查行文思路的分析。
    【采分点】第一问,一点2分;第二问分别从内容(强调)和结构(作用)回答。
    【解析】文章开头景物描写的内容概括及其作用的分析是现代散文的基础阅读能力。第一问稍加概括,即可得到答案;第二问可从该段处在文章的开头,不难回答。
    15.作者认为,他所在的“那个城市”,黄河具有什么样的“个性”?(4分)
    答: 
    【答案】15.(4分)
    ①具有少年心性,热情率真;②具有阳刚气质,雄浑壮美。
    【考点】考查概括内容要点。
    【采分点】一点2分。
    【解析】信息源在第二段。注意“个性”在文中指什么,作者用什么内容,从什么角度来写。一般的,高考试题很少让你从原文一眼看出答案的。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最沛然的诗意和哲理对黄河而言,都显得自作聪明了。
    答: 
    (2)河清与圣人出世,又是谁感应着谁?
    答: 
    【答案】16.(4分)
    (l)(2分)在阅尽沧桑的黄河面前,人类的想象和哲思终究还是渺小的,不足以解读这条大河。
    (2)(2分)对“河清”与“圣人作”的关系提出疑问,对“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这一古老的传说提出质疑。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采分点】一个句子的分析2分
    【解析】第一问,关键是回答为何“显得自作聪明了”;第二问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17.作者认为送水的场景具有什么样的“深意”?又是经过怎样的“还想”来阐述这一“深意”的?(8分)
    答: 
    【答案】17.(4分)
    第一问(4分):
    ①送水车的车辙连接了黄河与黄土高原上的百姓生活,“活生生的黄河”滋养了黄土高原上的人民;②今天黄土高原上“持家的女人”用“明矾”净化黄河之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实现了“河清”的梦想,说不定当初盘古分离天地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第二问(4分):
    ①从空间上展开联想;②从时间上展开想象。
    【考点】考查文章中心意思的分析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采分点】一问4分。每个问题中一个要点2分。
    【解析】写送水车的作用要结合它所在的位置,看看上下文写了什么,就不难回答;第二问实际上是写作手法(顺序)的分析——时空顺序。
    六、(l5分)
    18.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4分)
    高科技从未停止改变人们的生活。到了未来的某一天,不再是你背书包,而是书包背你了;如果你敢在键盘上敲脏话,电脑会“伸出手”制止你;运动也会变得省事,即便是在你睡觉的时候也会有机器帮你锻炼身体。
    ①更 ②或许 ③因为 ④就 
    【答案】六、(l分)
    18.(4分)
    ①(更)省事 ②(或许)到了
    ③(因为)即便 ④(就)会“伸出手”
    【考点】考查语言的连贯和虚词的使用。
    【采分点】每个空1分。
    【解析】要注意据上下文文意和层次结构回答
    19.从“微笑”、“诚实”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拟人修辞方法,并在语意上形成递进关系。(5分)
    阳光是一位热情的向导,不仅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也给我们温暖与力量。
    答: 
    【答案】19,(5分)
    【考点】考查仿用句式和修辞手法。
    【采分点】句式一致(递进关系)1分,恰当地使用了修辞手法2分;内容2分。
    【解析】形式上一致并不难,关键是内容上高雅、有档次。
    20.在2008届同学毕业之际,九松坡中学高三(1)班将于下周举行“岁月如歌——我的高中生活”主题班会。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充完整。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文采。50个宇左右。(6分)
    各 位 同 学 , 今 天 我 们 班 召 开
    “ 岁 月 如 歌 — — 我 的 高 中 生 活 ”
    主 题 班 会 。 

    50 
    现 在 , 就
    让 我 们 对 三 年 来 的 人 生 轨 迹 作 一
    番 回 顾 吧 ! 
    【答案】20.(6分)
    【考点】考查语言的连贯和扩展语句。
    【采分点】紧扣主题3分,有文采3分
    【解析】主题鲜明这一点很重要,也是今年新增加的考点;有文采,可使用修辞手法,选用句式,要注意上下文连贯。
    七、(60分)
    21.作文(60分)
    请以“最想说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灾区卷)
    语文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D 2.C 3.D 4.B
    二、(9分,每小题3分)
    5.A 6.C 7.B
    三、(9分,每小题3分)
    8.A 9.A 10.D
    四、(23分)
    11.(10分)
    (l)(5分)朱滔虽然是大弟,但心性多变而无情,如果把兵权交给他,是转加给他灾祸啊。
    (2)(5分)朱滔上表谈到二人离间兄弟骨肉之情,请主管官员杀掉他们,又写信给朱泚也这样说。
    12.(8分)
    (1)(5分)①“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②“气色满”、“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
    (2)(3分)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末句中用
    “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
    13.(5分)
    (1)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
    (2)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烽火扬州路 佛狸祠下 廉颇老矣
    五、(22分)
    14.(6分)
    第一问(4分):
    ①从熟悉程度方面:即使再熟悉,也不会对黄河熟视无睹;②从自然力量方面:即使不考虑它的历史内容,也会被黄河感动。
    第二问(2分):
    ①强调黄河自身的伟大;②确立了全篇叙事的基调。
    15.(4分)
    ①具有少年心性,热情率真;②具有阳刚气质,雄浑壮美。
    16.(4分)
    (l)(2分)在阅尽沧桑的黄河面前,人类的想象和哲思终究还是渺小的,不足以解读这条大河。
    (2)(2分)对“河清”与“圣人作”的关系提出疑问,对“河五百年一清,圣人作”这一古老的传说提出质疑。
    17.(4分)
    第一问(4分):
    ①送水车的车辙连接了黄河与黄土高原上的百姓生活,“活生生的黄河”滋养了黄土高原上的人民;②今天黄土高原上“持家的女人”用“明矾”净化黄河之水,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算是实现了“河清”的梦想,说不定当初盘古分离天地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第二问(4分):
    ①从空间上展开联想;②从时间上展开想象。
    六、(l分)
    18.(4分)
    ①(更)省事 ②(或许)到了
    ③(因为)即便 ④(就)会“伸出手”
    19,(5分)
    20.(6分)
    七、(60分)
    21.(60分)(略)

精彩分类
互动交流

© 2007-2017  高考语文网备案辽ICP备08005471号 

友情链接:辽宁省实验中学